于苦難中淬煉人性的光芒——讀《活著》有感
當合上書頁的最后一刻,余華筆下“活著”二字的重量,仍在心頭沉甸甸地回響。這部以平實語言講述苦難的小說,沒有激烈的情節沖突,卻以福貴一生的跌宕起伏,撕開了生命最本真的模樣,讓我在字里行間讀懂了“活著”本身的力量。
小說的主人公福貴,原本是江南小鎮上的富家少爺,整日游手好閑、揮霍無度。他賭光了祖輩留下的全部家產,將父親氣得病逝,自己也從云端跌入泥沼。從錦衣玉食到忍饑挨餓,從呼奴喚婢到下地耕作,福貴的人生第一次被苦難按下了暫停鍵。起初,他也曾怨天尤人,可當生活的重擔壓得他喘不過氣時,他卻在求生的本能中,慢慢學會了扛起責任。
命運的殘酷遠未止步。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、新中國成立后的一系列運動,像無形的巨浪,一次次將福貴的生活掀翻。他被抓去當壯丁,在槍林彈雨中九死一生;好不容易與家人團聚,卻眼睜睜看著至親一個個離他而去。兒子有慶因抽血過多夭折,女兒鳳霞在難產中離世,妻子家珍被病痛折磨耗盡最后一絲力氣,女婿二喜在工地意外身亡,就連年幼的外孫苦根,也因吃多了豆子活活撐死。身邊的人一個個走遠,最后只剩下福貴和一頭老牛相伴,在田埂上慢悠悠地耕作。
初讀時,我總為福貴的遭遇扼腕嘆息,甚至覺得這樣的人生太過絕望,活著不過是煎熬。可再細細品味,卻發現余華從未想過塑造一個“受害者”形象。面對苦難,福貴沒有選擇逃避或沉淪,他只是默默地承受,用最樸素的方式對抗著命運的不公。他會記得家珍做的餃子的味道,會念叨著鳳霞出嫁時的模樣,會給老牛講過去的故事。那些曾經的溫暖與美好,像暗夜里的微光,支撐著他走過一個又一個寒冬。
福貴的“活著”,不是對苦難的妥協,而是對生命最執著的堅守。他讓我明白,生活本就充滿了不確定性,苦難是常態,而我們能做的,是在苦難中守住內心的溫度。就像現實中的我們,或許會遭遇考試失利、工作受挫、親人離別,這些挫折曾讓我們痛苦迷茫,但正是這些經歷,淬煉了我們的意志,讓我們學會珍惜當下的每一份溫暖。
余華在自序中說:“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,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。”這句話道破了生命的本質。福貴的一生,沒有追求轟轟烈烈的成就,也沒有怨天尤人的抱怨,他只是用最平凡的方式,堅守著“活著”這個簡單卻厚重的信念。
合上書頁,窗外的陽光灑在書頁上,我忽然懂得,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我們擁有多少,而在于我們經歷過什么,以及我們如何面對這些經歷。福貴的故事,像一面鏡子,照見了人性的堅韌與溫暖。它提醒我們,無論遭遇多大的風雨,都要守住心中的光,認真地活著、踏實地活著,這便是對生命最好的致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