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華落盡見真淳——讀《從容淡定過一生:李叔同傳》有感
“長亭外,古道邊,芳草碧連天”,一曲《送別》穿越百年風雨,仍在耳畔回響,而其創作者李叔同的人生,更如一部厚重的典籍,藏著從容淡定的生命密碼。
翻開《從容淡定過一生:李叔同傳》,從風流才子到弘一法師,他跨越世俗與修行的雙重境界,以“拿得起、放得下”的人生態度,詮釋了從容淡定的深層內涵,讓我對生命的抉擇與境界的提升有了深刻感悟。李叔同的從容,始于對世俗繁華的清醒審視與主動取舍。青年時期的他,是津門望族子弟,精通書畫、音樂、戲劇,在上海文壇與藝壇聲名鵲起。他曾流連于風月場,也曾熱衷社會活動,享受過錦衣玉食的生活,卻始終保持著對精神世界的追求。當意識到世俗的繁華難以填補內心的空虛,他毅然放棄優渥生活,東渡日本求學,系統學習西方藝術與文化。
歸國后,他在浙江第一師范學校任教,將全新的藝術理念帶給學生,培養出豐子愷、劉質平等一批名家。此時的從容,是不被物質享樂裹挾的清醒,是在名利誘惑前堅守精神追求的定力。這讓我明白,真正的從容不是被動接受生活安排,而是主動篩選生命的養分,在紛繁選擇中明確內心方向。這份從容,更在于人生轉折時的堅定與決絕。39歲那年,李叔同放下一切,在杭州虎跑寺出家,法號“弘一”。他褪去華服,換上僧衣,從此青燈古佛伴一生,專注于律宗研究,成為近代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師。有人不解他為何放棄大好前程與家庭責任,唯有他自己清楚,這是對精神信仰的終極追尋。
出家后,他生活極簡,一件僧衣穿數十年,粗茶淡飯亦甘之如飴,卻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佛經整理與弘法事業中。即便后來身患重病,仍堅持弘法講學,直至圓寂前留下“悲欣交集”四字,從容走完一生。這種從容,是歷經繁華后的通透,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——不執著于外在形式,只堅守內心的精神歸宿。對比當下許多人在取舍間的猶豫彷徨,李叔同的決絕更顯珍貴,讓我們懂得,真正的淡定是明確內心所求后,敢于放下雜念,奔赴屬于自己的生命境界。李叔同的從容淡定,更體現在對“極致”的追求與對“平常”的接納。無論是世俗中的藝術探索,還是修行中的佛法鉆研,他都做到了極致。做文人,他是“二十文章驚海內”的才子;做教師,他是循循善誘的良師;做僧人,他是嚴持戒律的高僧。但他的極致從未伴隨著偏執,反而始終以平和之心對待周遭。他與弟子豐子愷亦師亦友,對普通信眾溫和寬厚,即便面對質疑也淡然處之。這種“極致與平常”的平衡,正是從容淡定的核心——在追求目標時全力以赴,在遭遇境遇時泰然處之。這啟示我們,生活中不必因追求完美而焦慮,也不必因平凡而氣餒,以從容之心對待每一份責任與挑戰,便是對生命最好的注解。
合上書頁,李叔同的人生軌跡如一幅寫意畫卷,從濃墨重彩到素凈淡雅,每一筆都透著從容的智慧。在這個急于求成、充滿浮躁的時代,我們太需要這份“拿得起、放得下”的淡定:在追逐夢想時保持專注,不被外界喧囂干擾;在面臨轉折時堅定選擇,不被過往羈絆;在日常瑣碎中保持平和,不被情緒左右。李叔同用一生證明,從容淡定不是消極避世,而是一種歷經沉淀的生命智慧,一種忠于內心的生活態度。愿我們都能從他的人生中汲取力量,在繁華世間修一份從容,于人生旅途守一份淡定,活出屬于自己的通透與豐盈。